第一篇:教师赴上海学访活动心得体会
用心开启智慧,工作成为幸福
--赴上海学访活动心得体会
2014年10月12日至10月18日,我参加了由中国教师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为期一周的“全国校本研修系列之教师课堂改革与教研组建设特色考察活动”。 活动期间,我们认真聆听专家报告,并到上海的几所名校集体观摩,学到了很多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念。对此次学习,我感触颇多,这里重点说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吧!
首先,专家的报告内容充实,道出许多教研工作的真实经验,让我受益匪浅。
王俊校长的讲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俊是江苏宜兴实验中学的校长,是教改创新的知名专家学者,他为我们讲的题目是“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工具-结构尝试教学法的研究”。作为一个要总揽全校大局的校长,他把主要精力全部投入到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中去,把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做为重中之重去抓。教研是学校生存之本。王校长谙熟每个学科的教材及教学,他认为:学科知识中有这样的“工具”,学生掌握了它,就能有效的学习某一类知识,解决某一类问题。王校长就语文学科中的现代文阅读和作文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大家明白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找到工具。他还列举了很多地理、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历史、生物学科教学中找到工具的方法,并一一联系实际进行讲解,使人充分感受到了这位校长在教育教学研究领域涉及的深度与广度。从他的讲解中,我得出一个结论:无论哪个学科的学习,教师的总结归纳能力是最重要的,只要教师能找出规律,教会学生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教与学的关系。这也同时是王校长讲的要从“举三反一”到“举一反三”。
王校长最后用一则小故事中的一句话结束了他精彩的报告,使我记忆犹新--“你的心在哪里,你的智慧就在那里,你的智慧在哪里,你的幸福就在那里”。我想大家都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王校长作为一名校长,在教改创新方面做出如此显著的成绩,全是有赖于他把心放在了教学研究上,从而激发了他的智慧,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感。那么作为教研员的我们,是否更应该向他学习呢?怎样在以后的工作中用自己的心,找到自己的智慧点和幸福感呢?怎样启发本学科教师们明白这个道理,从而幸福的工作呢?这都是我们在以后应该潜心研究和认真去做的事情。
还有著名校长导师余慧斌,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深入浅出的分析了“课程、课堂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宝贵经验,都为我们以后的教学研究工作和培养教师工程提供了成功的依据、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其次,到名校的观摩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们组先后到了上海外国语静安外国语小学,上海宝山区实验小学,上海闸北区第八中学等几所学校参观。几所学校的主管校长热情接待了我们,为我们耐心讲解自己的校史及成功经验,同时安排专人带领我们参观,并为我们准备了精彩的展示课。其中,上海闸北八中从一所生源及教学质量最差的学校成功转变为一所优等名校的成功经验给我最大的启发和鼓舞。
16日上午,我们一行到达上海闸北八中,校园环境干净整洁,学校教学有序进行中。闸北八中的主管校长接待了我们,在学校报告厅为我们做了精彩的报告。我们了解到: 闸北八中因历史地域原因生源很差,学困生多,学校领导从1987年起针对困难学生反复失败形成失败者心态的特点,更新教育理念,坚持三个相信(即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都有成功的潜能,都能取得多方面的成功)教育理念,倡导“成功是成功之母,用成功激励孩子获得更多更大的成功”。在课堂改革中取得了大面积提高学生素质的效果,即闸北八中倡导的“成功教育”。他们的成功经验是:一般认为,学习困难学生是没有学习主动性的。他们做了大量的调查,发现在“帮助成功--讲练结合的”的课堂模式下,学生听懂了、会做了、做对了,基础知识巩固,基本成功心理形成,但他们并不满足,说:“我们都像机械操作工,老师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就去做,这样的学习没劲。”这大大出乎老师们的意料。事实证明:普通学生、学习困难学生也是有学习的主体性要求的。
报告会后,上海闸北八中的一名青年女教师为我们展示了一节七年级数学课。教师在课上充分展示了“学生主体学习,教师适当指导”的系列作法:让学生自己做主学习,当取得成就时,他们的喜悦才是发自内心的,才是有成功和满足感的。她的课给我的感觉是:真实,常态,每个环节的安排精心,都在为下一个环节做好准备,课件使用不多,但恰到好处。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想、练获得成功的喜悦,丰富了“成功是成功之母”的概念,真真正正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所以,我觉得,教学就应该是这样:不搞花架子,把最基础的做好,实实在在做事,脚踏实地教学。把心用在学生身上: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
这次学访活动,对我而言真的是不虚此行。通过这次活动,开阔了我的眼界,拓宽了我的工作思路,也使我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用心工作,就能开启自己的智慧,使自己的工作盛满幸福。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借鉴专家和名校的先进教学教改经验,丰富自己的工作内容,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让自己在教学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好。
2014年10月
第二篇:县骨干教师名校访学活动心得体会
开眼界 引思考 受启发
--赴上海学习心得体会
乌溪中心学校 丁常贵
2014年3月31日至4月4日,我荣幸地参加了马鞍山市当涂县骨干教师名校访学活动,接受了一周的学习培训。首先我非常感谢学校领导和上海方略为我提供这么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空间,以及帮助我提升素养、更新知识的老师和专家们。
一周的培训学习生活使我感到既紧张又充实;既开阔了眼界,又更新了理念。从一场场精彩的讲座中,我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一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专家们,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收获颇深。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体会:
一、名师引领,方向明确
上海市虹口教师学院马骉院长的《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精彩深奥的讲座,开拓了教育视野,提升了专业素养,给了我们全新的思维方式。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课堂是学生的,我们是帮助学生学习的人,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把人当作人,让人成为人”。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每个人都有独自的天赋、潜能和理想,最理想的教育是让有不同潜能、不同理想的学生得以释放和实现。“亲其师而信其道,疾其师而隐其学”。所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至少需要两次成长构成。并且知道,要想成为优秀的骨干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在不断的读书学习中,学会在身边找问题、带着问题来读书、在读书中获取某种观点与方法并用这种观点与方法来反思、在反思中改善行动等。
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副院长曹培英的《2014新课标10个核心词解读》风趣,幽默,诙谐,给我留下了非常深 ……此处隐藏6536个字……教室门口,学生挨个领回来坐在各自的座位上吃,吃饭时有老师陪护。我看了二年级一个班学生吃饭,他们吃饭时动作很轻,偶尔会说说话,整体上较为安静,饭吃完,学生自己把饭盒送到门口的大垃圾袋中。一餐饭毕,地面干干净净,所有学生的课桌干干净净。
下课后:学生就是在教室里或是阳台上休息一下,没有嬉笑,没有喧哗,没有追逐,没有打闹,没有撩拨,没有谩骂,很闲适的样子。
操场上:静安二小和一师附小没有操场,上海国际学校东校有操场,吃完中饭后我就去他们操场上转了一下。操场上人很多,有的打球,有的散步,有的在看墙上的壁画,有的在做游戏,也有的在挖土等等。我看了半个小时,没有人追逐疯跑,没有冲突和脏话,显得很活泼也很文明。
课堂上:我听了六节课,高中低年级的都有,其中有一节课是一年级的。老师要求学生坐端正,把手放在膝盖上。整整四十分钟,学生认认真真地参与教学过程,端端正正地坐着,没有走神,没有异动。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一定是持续地严格要求的结果。
还有一件事,我的映像也很深。在一师附小,中午的活动结束后,我们下到一楼集合准备去吃午饭,人未到齐,我们就在那儿等着。当时我手里拿着一个一次性的茶杯,喝完茶我想把它丢掉,旁边没有发现垃圾桶,我就把茶杯顺手放在墙边的一个灭火器的箱子上。刚好有一个学生从那里经过,发现了那个杯子,就把它拿走了,搞得我蛮不好意思。
这就是上海的小学生,他们懂文明,讲礼貌,行为有方,举止有度,表现出了极高的道德素养。我想,乡村和城市,不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的教育之间,两地的学生之间,让人瞠目的差距不在于学养,而在于教养。学养不足可以通过“头悬梁,锥刺股”来弥补,教养的
不足却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可以弥补。上海小学生的“规矩”就说明先进地区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极为重视教养的。重视教养,往小了说是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往大了说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上海的小学生何以如此“规矩”?肯定是社区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教育应该是功不可没的,从事教育的人是懂教育有热心的。
首先看教师。他们有水平很严厉。上海教师水平高是公认的,水平不高不行。学生不好哄,应为他们读书多,见多识广;家长更不好哄,许多家长是高干高知,如果教师水平低,学生和家长都不会答应。所以上海教师的压力大,专业发展的动力也很大。我听了六节课,上得真好,比我到武汉听的市级优质课都好,里面有更多的新理念支撑的匠心独运的东西。教研员还说上课的六个人都是新手,是85后。真正的骨干,真正的高手是那些60后和70后,他们轻易不出手。除了水平高,上海教师还很严厉。有节三年级的课上课之前,班主任先带学生到多功能室适应场地。学生是排着整齐的两对进来的,然后蹑手蹑脚地找到位置坐下,看到周围坐着许多听课的人,学生免不了东张西望。老师这时候说:“用十秒钟把你们想看的看够,然后坐好。”学生随便瞄几眼后马上就坐正了。这时有许多学生的凳子在响,老师又说:“凳子在响,那个开关在你们身上。”凳子立马就不响了。老师说话很文明,但她那个语气中充满了威压,效果立竿见影,这一定是长期严厉约束的结果。
其次看学校。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两个地方可以看出学校在教育学生上用心良苦。第一、因为学校身居市中心,校园又狭小,为了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近自然,静安二小在楼顶建了个空中花园,一师附小把几个教学楼之间的一小块空地开辟成了一个植物园,植物园中还有几块小菜地专供学生承包种菜之用。第二、把学校变成了一个
立体的供学生展示的舞台。三所学校的文化墙都是学生完成的,是学生自己的展览墙。走道的墙壁上都是学生的作品:书法、绘画、手工、剪纸和摄影等,还有各种各样的主题简报,这个走廊就是个文化长廊。教室里面有大玻璃缸养着金鱼,后墙边有一个长条桌,上面摆满了学生种的盆栽。最醒目的是上海国际学校东校,他们有一个很长的院墙,上面全是学生的作品:书法、国画、油画、素描、剪纸、印章、手工等等,十分壮观。一草一物都是育人。
再看教研员。有三个区的教研员和我们一起听课评课,给我们讲座。上海教师的水平高,教研员的水平就更高了,有深厚的理论修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难得的是,对新手他们几乎是手把手地教。为了给新手磨好一节课,教研员经常到学校亲自上课给新手看。
再看主管部门的官员。听静安区的教研员讲,他们区有一位副局长,是一位教育专家型的人物。他先是一所学校的校长,后来当了副局长。三年之后,觉得应酬太多,务虚而不能务实,难以发挥所长,于今年干脆辞去公职,去深圳一所私立学校当了校长。这种胸怀抱负,不爱官服爱校服的局长真是令人神往。
上海从下到上拥有一批懂教育又热心教育的人,教育不出高素质学生才是怪事。
上海学生除了“规矩”之外,还多才多艺。文化墙上的艺术品就能很好的表明他们(更多内容请访问首页WwW.)的才情。另外,课堂上的他们思维活跃,互动积极,发言踊跃,言之成文,言之成理。他们说的英语是洋腔洋调,我们说的是土音土语。他们不说话,规矩质朴得像山里人;一开口,生动活泼得就是城里人。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这得益于学校下午第三节课课外活动的有效开展。这是我在上海看到的。
我在上海听到的主要是专家和教研员的讲座以及老师的讲课。专家讲座讲的是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耳熟能详的真理,这些真理并没有现实细节的烘托,也没有体现说者独特的解读和体验,所以我听听
就忘了。教研员的讲座和老师的讲课很有启发意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讲座和讲课体现了目前上海的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有下列的追求,这些追求对其他学科教学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1.通过单元整体设计和文本再构,实现文本更大的语用价值。
2.重视板书设计,提倡用板书参与教学过程。
3.强调语言的人文性作用,让语言本身体现教育意义。
4.追求教学过程的精细化,教学步骤的逻辑性。
这些追求体现的理念是很超前的。拿我们武汉来比,武汉市的小学英语教学这几年强调词句拓展,用以增加课堂容量,但上海的文本再构不仅强调词句的拓展,而且强调学生能力的拓展。武汉市提倡学生微技能的培养,但上海强调教学步骤的逻辑性,这比比武汉市更近一步。这说明上海的教研活动是十分生动活泼的,它走在全国前列。
教研员在讲座中随口说出的一些话,也是很值得玩味的,有几句话我记了下来:1、爱是有条件的,爱不是无缘无故。没有爱很正常,但是有责任。2、对文本的微调、重组和补充等等再构文本的小动作就属于校本课程的开发。3、人文性和教育性可以通过语言本身体现出来。4、有的课只有流程没有过程。5、个别反馈不是潮流。
上海访学收获很多,但也有两点遗憾:一是发现从事小学英语教学的男教师极少,二是没有机会对学校进行深度的了解。我发现花很美丽,但却不知道花生长的土壤是怎样的,不知道学校的文化、理念、价值追求、德育模式、政教管理、制度建设、行政保障、财金保障等等。对上海教育的认识是很肤浅的,希望今后还有机会能弥补缺憾。
201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