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2央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观后感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央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观后感一《故事里的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文化类节目,该节目通过系统梳理与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主义题材文艺作品,从中选取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人物和故事,融合影视、戏剧、综艺等艺术手法,以此串联新中国的“影像艺术博物馆”,挖掘经典背后荡气回肠的真实印记和时代精神。节目播出以来,反响强烈,好评如潮,仿佛将我们带入那个战火纷飞和激情燃烧的岁月。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4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对于党员干部来说,红色经典是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大家不妨以世界读书日之名,细细品读《故事里的中国》中那些感人至深、历久醇香的“红色故事”,从中汲取奋进新力量,抖擞精神再出发。
故事里的“青春”,朝气蓬勃、一心向阳,充溢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觉醒之力。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1958年,小说《青春之歌》出版,在广大读者、特别是进步青年中引发巨大反响,改编成同名电影后甚至一时轰动。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林道静历经磨难,从一名知识女性成长为党的革命战士的坎坷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曾鲜明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对于广大年轻干部来说,正是人生的大好年华,当把握成长成才“黄金期”,当保持清醒政治头脑,拒做“躺平族”,争当“弄潮儿”,唱一曲不负韶华的“青春之歌”,让青春在奋斗中砥砺升华,让人生在逐梦中成就精彩,实现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华丽蝶变,真正成为能干大事、可堪大任的栋梁之才。
故事里的“英雄”,信念如铁、视死如归,诠释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超然之力。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1961年12月,一部讲述革命年代重庆中共地下党员艰苦卓绝斗争的长篇小说《红岩》出版。该书一经问世就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轰动,成了当时中国发行量最大的革命历史小说。从首版发布至今,《红岩》已经印刷了170多次,感动并影响了一代代国人。“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在领奖现场动情地说:“小说《红岩》和歌剧《江姐》是我心中的经典,我最爱唱的是《红梅赞》。”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党员干部当学习“江姐精神”,补足精神之钙,敢啃“硬骨头”、敢翻“火焰山”、敢闯“渣滓洞”,赓续红色血脉、争做时代英雄。
故事里的“脊梁”,大智若愚、前赴后继,演绎着“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的赤诚之力。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作为党的革命先驱,彭湃就义时年仅33岁。其子彭士禄一度沦为狱中孤儿。20世纪50年代,彭士禄响应党中央号召,隐姓埋名投身核潜艇研制事业,带领科研工作者们埋头苦干,兑现了“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诺言。父子二人,一个为中国革命事业付出生命,一个为新中国强国事业奉献一生,令人肃然起敬。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就是要学习这种爱党爱国、只求奉献、不图回报的精神,争当民族脊梁,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走好新的“长征路”,积极投身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等伟大社会实践,团结带领亿万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央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观后感二《故事里的中国》第三季第三期在央视热播,节目以舞台剧形式跨时空演绎了彭士禄从狱中孤儿,成长为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的真实经历,带领观众了解彭湃、彭士禄父子如何用生命诠释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节目中一家两代6张革命烈士证书更是让人瞬间“破防”,“满门英烈,英魂卫国”在央视新闻抖音热评置顶,共产党员网《党史故事》专栏更是连续三天推送澎湃、彭士禄父子故事。党员干部要用心感悟澎湃、彭士禄“英雄父与子”的事迹,从中探寻两代人的“变”与“不变”,用以更好地促进成长、砥砺奋进。
从“富家子弟”到“小乞丐”,身份变,信仰不变。
“满门忠烈”是海陆丰当地人评价彭家的“热词”“高频词”,彭湃出生在广东省海丰县的一户大地主家中,彭家的田产面积之大,被形容为“鸦飞不过”,深受新思想感染的他毅然放弃安逸生活,带领家人蔡素屏、许玉庆、彭汉垣、彭述、彭陆前赴后继投身革命,最终全部壮烈牺牲。失去父母庇护的彭士禄,成了流浪的“小乞丐”,穿着百家衣、吃着百家饭,尝尽人间苍凉,终成国之脊梁。澎湃父子“愿将此身长报国”的坚贞信仰深深感染着每一个人,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抬头仰望精神高峰,从他们的感人事迹中品尝信念的“甘甜”,汲取“埋头拉车”的充沛动力,努力成为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的好干部。
从“上海站”到“北京站”,地点变,报国志不变。
节目中跨越时空的对话环节令我印象深刻,彭湃秉志改革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之路,历时四年回到上海。彭士禄在苏联学成归国,于北京站牌下深情地说“如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若非胸怀满腔报国热血,怎会有“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的铿锵回答,怎会有“深潜”三十年的赫赫人生。男儿立志带吴钩,党员干部要以前辈为榜样,滋养我辈之精神,将个人理想和为国家发展富强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力以赴、倾情投入,用脚踏实地、默默耕耘构筑富强之中国。
从“烧田契”到“没辜负”,时间变,初心不变。
1922年,澎湃为建立农会,将自家巨额田契付诸一炬,以“还地于民”的革命行为和甘做“无产者”的革命决心感召海陆丰农民,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农民运动。2021年,在《我志愿》系列短视频中,首次公开彭士禄院士手稿,他深情写下:“我终于没辜负那些冒死保护我而从不索求的百姓,没辜负培养教育我的党,没辜负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对我的期望,没辜负父亲的英名。”从“烧田契”到“没辜负”,镌刻在时间标尺上的是两代共产党人热爱百姓和忧患人间的精魂,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就是要矢志做民族精魂的传承者,背起“但愿苍生俱饱暖”的行囊,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姿态担当、奉献、燃烧,散发出初心为民的“热量”,温暖人民群众的心。
央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观后感三4月17日晚上,央视综合频道“故事里的中国”讲述了科学家南仁东为科学献身的感人故事。听到这位获得“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的奋斗者生前的视频中因生病而略带沙哑的声音,看到节目中情景再现的一幅幅画面和一句句解说字幕,听到关于他敬业奉献的事迹,感受到他对于祖国科学事业的满腔热忱,电视机内外的观众无不为之动容、无不心怀崇敬、无不潸然泪下。
这颗“星”值得追——因为他牢记 ……此处隐藏3511个字……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第三季第八期播出,带领我们走进“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院士的故事。从导弹到卫星,从“北斗”到“嫦娥”……哪里需要,他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他的一生折射出的就是中国航天发展的历史。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干部当向家栋爷爷学习,学习他对家人、对人民、对祖国的独有“浪漫”,做一个浪漫的人。
“军功章有你的一半”,学习他对家人的独有“浪漫”。
2019年家庭合影时,家栋爷爷特地把“共和国勋章”挂到老伴的胸前,“指挥天上卫星的人,此刻却只听老伴指挥”,这是他对家人的独有“浪漫”。在孙女王丹妮的印象中:姥爷孙家栋和蔼可亲,和姥姥在一起脸上洋溢的总是幸福的笑容。结婚几十年,家栋爷爷一直醉心中国航天事业,而他的妻子则在“后方”默默照顾好家庭,“他都已经这么累了,你怎么埋怨他?”两人爱情里别样的浪漫,朴素而又坚韧。家人最大的爱是理解与支持,广大年轻干部当向孙家栋爷爷学习,当我们取得成功时,不要忘记默默无闻在我们背后支持给予我们力量的他们,留给家人这世间独有的“浪漫”。
“以国为重,以民为先”,学习他对人民的独有“浪漫”。
在任何困难面前,家栋爷爷唯一不变的,便是坚守了一颗为国为民的初心,这是他对人民的独有“浪漫”。《故事里的中国》真情讲述了93岁家栋爷爷的航天人生,也是家栋爷爷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见证和参与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一生,虽已93岁高龄,他仍心系祖国航天未来,心系人民群众。一枝一叶总关情,广大年轻干部当以家栋爷爷为榜样,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埋头苦干,久久为功,真正做好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和暖心人;脚下要沾泥土,身上要有“土味”,随时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坚持把群众的好事办实、实事办好,带给人民群众独有的“浪漫”。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学习他对祖国的独有“浪漫”。
家栋爷爷将自己的大好青春年华,献给祖国的航天事业,一句简单的“国家需要,我就去做”,这是他对祖国的独有“浪漫”。他重视人才培养,言传身教为年轻一代树立典范,为祖国培养了大批年轻航天科技工作者,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螺丝钉精神。一抹中国红,一片中国心。广大年轻干部当向榜样学精神,做爱国奋斗的践行者,把爱国奋斗精神融入到日常工作中、融入到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奋斗中;当用实际行动诠释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立足本职,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办实事求实效出实绩,献给祖国属于青年一代的独有“浪漫”。
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家栋爷爷的独有“浪漫”,一次,也是一生!
央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观后感七在电视机前观看央视《故事里的中国》节目,《战“疫”中的青春》一个个故事、一帧帧画面、一幕幕场景、一句句话语让我泪流满面。__年年初,在新冠病毒肆虐期间,多少抗疫的专家、一线的“战士”、逆行的英雄、九零后青年们共同谱写了一曲曲责任和担当、奉献和坚强、勇敢和大爱的青春之歌。
我为什么流泪?为什么多次流泪?我为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周密部署而感动,为医学专家的倾心付出而感动,为勇敢参加战疫的广大九零后青年而感动,为危难时刻凝聚的伟大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奋斗精神、拼搏精神、团结精神、奉献精神而感动。
为壮士辈出的青春故事流泪。
在“出征”前,多少九零后雪片般飞来的请战申请让人感动;在“出征”途中,驰援湖北医疗队那名恐高症女孩在飞机上说“我不怕高”,见证了九零后的勇敢和坚强、淬炼和涅槃、决心和责任。为了防疫,为了患者和医护人员自己的安全和健康,为了医疗工作的需要,穿防护服是非常难受的,但是他们坚持了下来,他们脸上、眼眶周围因戴口罩、戴眼镜、穿防护服而留下的印痕,是最美的容颜、最美的图画、最美的记忆、最美的青春。那一对同时参加驰援湖北医疗队的医生夫妻穿着防护服隔着玻璃的“飞吻”,让我们看到了战疫中的青春在心酸和劳动中是有情的、多彩的、高尚的,在紧张和无奈中有一种别样的风格、别样的浪漫和别样的感动。为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赵勇和陈晴简约、简朴、简单却别开生面、不失乐观的“战地婚礼”,小巧的蛋糕、洁白的口罩、暖心的祝福,成为特殊时期武汉的医院里最动人、最难忘、最值得纪念和珍藏的风景。
为必定有我的青春作风流泪。
作为指挥者、研究者、参与者、“逆行者”之一,张伯伦在武汉方舱医院带病工作,抽空做了手术后坚持到一线指挥,与武汉、与人民、与患者、与同事肝胆相照。他说:“胆没了,但是胆量还在!”这就是张伯伦、钟南山等抗疫英雄不老的青春,这就是英雄的胆气和声音,这就是英雄的豪迈和坚持,这就是英雄的坚定和付出,这就是英雄的品质和光芒!当“排雷英雄”杜富国的妹妹出现在镜头前的时候,“巾帼英雄”杜富佳的故事让我们再次感动,她以她的父亲和哥哥为榜样,毅然请缨出战,她说为“民富国强”而努力是他们的优良家风传承,所以她四兄妹取名“国家(佳)民强”。汶川女孩佘沙主动请缨到武汉,她说12年前全国人民驰援汶川,她不能“撂摊子”“掉链子”和“哭鼻子”,更无暇“照镜子”梳妆打扮自己,也没机会儿女情长,所以也来武汉了。抗疫精神的延续,爱和情怀的传承,危急关头的使命,义无反顾的脚步,不修边幅的素颜,这是最靓丽的青春、最璀璨的青春、最动人的青春。
为拼搏奋斗的青春精神流泪。
这些情景再现,电视机内外,主持人、观众、演员和我一样流泪。北大援鄂医疗队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鼓励和肯定,广大青年医护人员、青年学生、青年志愿者、青年警察等用行动证明了青年是好样的、青春是成长的、格局是无私的、情操是高尚的。连续几个月几十天的奋斗和坚持,大家帮武汉、帮助湖北甚至全国顺利过关了,相互的鼓励和扶持、胜利的欢呼和喜悦、发展的恢复和繁荣、灿烂的樱花和笑容、百姓的安居和安全以及连续播出的全国各地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宣誓图片,这就是最美青春、最美精神、最美诗篇汇成的不倒的精神长城!正如镜头上出现的武汉考上北京大学基础医学专业的刘彦君等4名学生说的:“医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责任!”说得多么铿锵有力和自豪。为了健康,献身医学,坚定信仰,服务人民,顾全大局,主动请缨,服从调遣,这就是主动、坚韧、勇毅、奉献、认真、大爱、团结的新时代青春精神。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众志成城抗疫情,团结之歌醉天涯。在千古黄鹤楼上,大诗人们的千古诗句点缀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在千古长江大桥等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气派的美丽景色中,战疫的青春无疑为英雄的城市再添永恒的一景,为英雄的歌声谱写动人的音符,为英雄的人民送来健康的福音,为英雄的历史记上壮美的一页。
这一夜,我为战疫中的祖国、责任、勇敢、搏击而感动,为青春的故事、出征的战鼓、奉献的精神、团结的力量、坚固的长城、楼上的古诗、永存的美景而流下热泪。
特此作记,吹响号角,励我前行,不忘初心,担当使命,永葆激情,精益求精,为人师表,爱生如子,献身教育,公而忘私,快马加鞭,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永葆青春本色!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2022央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观后感范文。